亞馬遜究竟為何買下Whole Foods?
2017年亞馬遜(Amazon.com Inc.)宣布收購Whole Foods Market的那一天,在奧斯汀該高端超市旗艦店樓上的一間會議室里,時任亞馬遜零售業務老大的杰夫·威爾克(Jeff Wilke)極力向一大群員工保證,他們的生活不會因為這筆交易而發生巨變。然后,他在講話中將藍莓稱為蔬菜。
Whole Foods的高管們立刻揪住不放。聯合創始人約翰·麥基(John Mackey)插話道:“那些藍莓不是蔬菜。”“新篇章開始了,”麥基的前聯合首席執行官沃爾特·羅布(Walter Robb)跟著說。然后,麥基開始打圓場:“我們正在學習,”他說。
借由這一言語上的差池,可以看到一家以電子商務物流和云計算為核心競爭力的公司,耗資137億美元,攜手一家服務于那些選擇不同顏色花椰菜的消費者的連鎖超商,所產生的尷尬結果。這并不是說,雙方攜手毫無邏輯可言。十年來,亞馬遜一直嘗試在網上銷售食品雜貨,但基本上以失敗告終;而Whole Foods能給它帶來相關的專業經驗,以及作為它進入實體零售跳板的500家店鋪。而對麥基來說,加入亞馬遜可以讓他的公司免受投資者因增長表現令人失望而要求重組的壓力。而且,這還帶來了數據驅動決策和創新的途徑。“我們將看到很多技術,” 麥基當時告訴員工。“我認為你們會看到Whole Foods Market出現突飛猛進的發展。”
變化并不像麥基預測的那樣大。亞馬遜推出了門店送貨服務,取代Whole Foods此前通過Instacart提供的配送服務,但這家超商的運營方式并沒有像之前的預期那樣出現太大變化。相反,亞馬遜采取相對放任的方式,因為它的部分注意力放在自己傳統的生鮮連鎖店Amazon Fresh上。
麥基于2022年9月1日退休,此時距離Whole Foods的創立約42年時間,出售給亞馬遜5年時間(他堅持稱這筆交易為“合并”,而不是收購)。目前尚不清楚Whole Foods如何融入亞馬遜成為生鮮超市主要參與者的計劃。一些人認為,Whole Foods品牌實際上已經遭到了削弱,因為亞馬遜的便宜和便利并不是它的主要吸引力。食品雜貨咨詢公司Brick Meets Click的合伙人戴維·畢曉普(David Bishop)說:“購買天然和有機食品的消費者去Whole Foods是因為那里出售的商品質量好。”該公司對Whole Foods和其他連鎖店的消費者進行了調查。 “人們不是因為價格的原因去他們那里買東西。”
接替麥基的是Whole Foods的首席運營官杰森·比歇爾(Jason Buechel)。比歇爾今年44歲,父親是一名奶酪師傅,曾在一家為食品雜貨連鎖店生產自有品牌手撕奶酪的公司工作。比歇爾是一個低調的共識創建者,而麥基的領導風格則更獨斷。
2013年,當之前從事管理顧問工作的比歇爾加入Whole Foods時,這家連鎖店正處于困境當中。其他生鮮日雜從業者已經進入了有機食品市場,而快速消費品公司也開始收購起源于Whole Foods的天然食品初創企業,并將產品帶到沃爾瑪(Walmart Inc.)和塔吉特(Target Corp.)。
雖然比歇爾主導了采用Apple Pay和Instacart等項目,但他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為了補救。在組織架構上,Whole Foods給予了區域管理層很大權力。這使得它可以緊跟地方潮流,但也意味著各地的商店采用各自的銷售時點技術和記錄保存方式。預算情況也是一團糟,而且難以追蹤店面在人員配備上的支出。
在某些方面,比歇爾符合Whole Foods顧客群的經典形象。他是一名跑步愛好者,放棄了咖啡,還嘗試過冷凍療法,也就是讓身體處于非常低的溫度,從而達到減少炎癥的效果。很多人都知道,他曾就哪種蘑菇類零食最接近肉的口感而展開深入討論。 共2頁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