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電商報Pro 李松月
1元包郵的時代
一直以來,“郵費”都是一個讓消費者感到排斥的存在。
特別是在C2C的交易平臺上,買賣雙方都對出郵費這件事感到不情愿。
也是因此,“包郵”就成了很多商家吸引消費者的手段。在各大電商平臺上,我們甚至常常能看見“9.9元包郵”“1元包郵”的商品。
很多人或許都會納悶:賣這么便宜還包郵,能賺到錢嗎?
這個問題還真不用擔心,商家敢設置包郵的超低價,自然有其用意。
首先,就是我們常說的“薄利多銷”。消費者在購物中進行比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針對價格敏感群體,低價包郵有著強大的誘惑力,也能保證店鋪的銷量。
至于運費問題,電商件和個人件有著很大的區別。只要商家的銷量上去了,就可以在跟快遞公司交涉時掌握更多議價權。有時一單的快遞費甚至能低至幾毛錢,商家依然有盈利空間,快遞公司也跟著一起“薄利多銷”。
只不過,在快遞業的價格戰結束后,行業走向利潤修復和高質量發展。去年11月,國家郵政局也發布了《快遞服務》國標修訂意見征詢,明確表示快遞費應科學測算成本,“不應無正當理由以低于成本價格提供快遞服務”。
最快的話,修訂后的《快遞服務》國標今年上半年就能正式施行。屆時一單幾毛錢快遞費的景象,可能就將不復存在。
但即便如此,低價包郵還是有其用武之地,比如用來給店鋪內的其它商品引流。
由于電商平臺的價格顯示機制,消費者在信息流列表中,只能看到同一商品多種規格中的最低價。因而很多商家會為同一商品設置多種規格,它們之間的差別可能是數量上,也可能是質量上,像是“套裝”“升級款”等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主頁顯示1.9元包郵的餐巾紙,實際點開后卻只是1小包的價格。店鋪主推的則是41.9元80包的規格。很多用戶一番對比后發現,劃下來一包只需要5毛錢。如果是確實有需要的用戶,當然就毫不猶豫地下單了。
除了薄利多銷和引流以外,低價包郵商品也能大幅增加商家在同行中的競爭力。在貨架電商平臺,“坑位”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商品排名越靠前,越有可能得到消費者下單。
但是一般電商平臺的推薦坑位,都需要商家向平臺支付不菲的廣告費,對于很多小商家來說很難承受得起。好在,如今的消費者們開始傾向于通過“價格”或“銷量”的排序方式篩選商品。這也就意味著,價格低、銷量高的商品同樣能獲得不俗的曝光。
因而低價包郵的商品,可以幫助商家在短時間內快速成單,提升銷量,進而獲得搜索排名的優勢。如果商品本身質量也很好,能吸引消費者給出好評,那么店鋪等級也會隨之水漲船高。有了店鋪星級的背書之后,還能獲取更多的成交轉化,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無論是出于怎樣的目的,低價包郵的商品對于商家來說都有著重要作用。但由此也引申出另一個問題:以京東自營為代表的自營商品,為什么往往不愿意包郵,或者設置了很高的包郵門檻?
電商平臺自營,有門檻包郵
在京東平臺,其自營商品對于包郵有著一套完整的門檻體系。比如京東配送的和廠商配送的有區別,生鮮商品、圖書商品和其它商品也有區別。但整體來看,大多情況下京東自營都需要滿99元才能包郵。
“天貓超市”也是一樣的,想享受包郵服務,用戶的實付金額必須達到88元。而且從細則來看,即使金額達標,如果所購商品重量超出規定,同樣需要支付額外的配送費用。 共2頁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