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察者網 鄒煦晨
近日,自有品牌占比不超7%的亞特電器公布了創業板IPO申報稿。
亞特電器擬募集資金為20億元,發行不超過1.05億股,占發行后總股份的25%。以此計算,亞特電器達到該目標的估值為8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亞特電器財務數據似乎有打架現象。即亞特電器原全資子公司正在主板IPO,其申報稿中亞特電器2021年凈利潤僅為1.33億元,而亞特電器自己申報稿中卻為1.85億元,這差距有點大。
一、財務數據疑似打架
1、原母公司僅數年便退市
亞特電器在2020年8月24日前為威博特的全資子公司。
2010年7月23日,威博特在韓國證券交易所KOSDAQ上市(KOSDAQ:900130),共發行股份1,397萬股。
不過,僅過數年,威博特便開始退市計劃。即威博特實際控制人陳勇于2017年3月29日至2017年4月21日期間,在韓國證券交易所就威博特已發行股份進行了公開收購,收購完成后,陳勇持股比例達 92.65%,滿足KOSDAQ退市申請標準。
2017年7月28日,韓國證券交易所出具退市證書,確認威博特于2017年7月25日完成退市。
關于威博特退市的具體原因,亞特電器并沒有在申報稿中披露。那么,威博特為何上市僅數年便退市?
2、“兄弟”公司預計數或太偏
2018年10月,由于亞特電器經營發展未及預期,而亞特電器全資子公司缽施然發展較為順利,因此實控人陳勇決定將缽施然從亞特電器體系中獨立出來,兩家公司獨立發展。
缽施然也從亞特電器的子公司,變為亞特電器的“兄弟”公司,均受陳勇控制。
2020年7月,缽施然創業板IPO被受理。但2020年11月10日,缽施然因存在重大事項需要核實,主動申請中止上市審核程序。關于這個重大事項具體是什么,暫無明確公告。

原子公司創業板IPO進展,數據來源:深交所
2020年12月17日,缽施然和保薦人申請恢復發行上市審核。但短短數日,2020年12月21日,缽施然便申請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文件。關于缽施然撤退的具體原因,依舊沒有明確的公告。
不過,缽施然有個“有趣”的情況。缽施然在2020年11月25日簽署的深交所問詢回復中表示,缽施然預計2020年營業收入為5.21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18億元。
而缽施然之后2022年5月簽署的主板IPO申報稿顯示,缽施然2020年營業收入為5.12億元,與創業板IPO的預計數差異不算太多。但缽施然2020年歸母凈利潤僅為9248.34萬元,與創業板IPO的預計數差了2551.69萬元,預計數比實際數多了27.59%。
另外,缽施然主板IPO申報稿顯示,公司自設立以來,未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活動。2020年和2021年,除新設一家子公司和注銷一家子公司外,并無其它變化。
那么,這兩個數值為何差異較大,亞特電器實控人陳勇是否盡責?

預計數和實際數對比,數據來源:深交所和證監會
3、財務數據似乎打架
作為缽施然曾經的母公司,缽施然在2022年5月簽署的主板IPO申報稿中也披露了亞特電器的部分信息。比如,亞特電器2021年年末總資產為19.21億元,凈資產為6.69億元,2021年凈利潤為1.33億元。
而亞特電器2022年12月公布的創業板IPO申報稿顯示,亞特電器2021年年末總資產為19.62億元,凈資產為5.25億元,2021年凈利潤為1.85億元。其中總資產與缽施然披露的數據差不多,但凈資產和凈利潤差異不小。
這里有人可能疑惑,是不是缽施然披露的是亞特電器母公司報表,而不是合并報表。亞特電器申報稿顯示,母公司報表方面,亞特電器2021年年末總資產為18.37億元,凈資產為5.83億元,2021年凈利潤為1.14億元。均比缽施然披露的數據低。
另外,亞特電器申報稿顯示,報告期內,公司不存在重大資產重組的情況。最近一年內,公司不存在收購、兼并其他企業資產(或股權)且被收購企業資產總額或營業收入超過收購前公司相應項目20%(含)的情形。亞特電器申報稿也未披露其2022年有收購事項。
那么,數據為何會不一樣呢?

數據對比摘要,數據來源:缽施然申報稿和亞特電器申報稿
二、自有品牌占比不超7%
雖然不知道數據為何會不一樣,不過為了后文的方便,還是以亞特電器申報稿為主要數據。
共2頁 [1] [2] 下一頁